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转载: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杭州市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研讨座谈会召开

来源 : 科研处     作者 : 杭州社科发布     时间 : 2022-09-09  点击 : <span id="hitcount2749596">119</span><script src="https://search.hznu.edu.cn/zcms/counter?Type=Article&ID=2749596&DomID=hitcount2749596"></script>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精神,9月8日下午,由杭州市社科联(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杭州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杭州实践研究中心、杭州市委党校杭州基层党建研究中心、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暨全市社科界学习《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杭州实践”系列理论研讨会第三场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举行。

1

来自高校、党校、业界的社科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杭州社科战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一如既往抓落实的丰富实践,同时结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的学习贯彻,积极提出推动社科强市建设有关对策建议,全面助力“两个先行”的杭州生动实践,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

2


3

赵国青

市社科联(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赵国青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对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提出“真”“情”“实”“意”的四个字要求。“追根溯源,总书记的一系列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也是四个字要求的继承、发扬和丰富,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如既往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思考。”

而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立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二是在工作态度上,始终坚持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充满激情饱含热情;三是在工作方法上,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扎根广阔大地;四是在工作导向上,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要有原始创新钻研精品的意识。

在他看来,7月底颁布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对浙江社科工作指示指导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一次鼓劲助力,对浙江、杭州的社科强省和社科强市必将带来重大影响。

4

何亚虎

杭州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讲师

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秘书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在被西方话语占据先发优势的国际舆论场,我们依然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中国国际秩序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个对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其实有很大损害的。”何亚虎表示。

如何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何亚虎认为首先要转变理念,由过去的一个民族国家观念转变为一个全球中国观念。“当中国已经逐渐走向国际中心舞台,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或者中国了解世界,而是变成了我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提出什么样的方案。”

其次,要建设好中国的国际叙事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从传播内容来说,寻找什么样合适的内容,搭建好好中国的叙事体系,这个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比如说如何通过杭州的数字治理城市大脑、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等内容载体传播杭州的国际城市形象等。”


5

沈奇泰松

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沈奇泰松认为,当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即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些时代难题,也要立足当下,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他表示需要注意意识形态问题。同时,还要学会用双向或者让别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此外,作为社科工作者,我们还要坚持良好的学术风格,坚守良好的学术道德,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把社科研究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沈奇泰松如是说道。

6

龚上华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龚上华围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什么、做什么样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怎么样做一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以“国之大者”为基点。要胸怀“国之大者”,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不断增强建言资政、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明真高正”为标准。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个人的学术研究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展教学科研的行动指南,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以“四个之问”为己任。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怎么办,走什么道路?”等问题,主动参与,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以“真情实意”为遵循。要以满腔的热情,沉下心,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投入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去,在两个先行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7

吴太胜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吴太胜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系列重要论述,落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杭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健全杭州基层哲学社会科学组织,提高杭州社科人才队伍水平,增强杭州社科学术原创力,多产出高水平社科应用性研究成果。

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诠释: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性和执行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的引领、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坚持以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依法协同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二是培育杭州社科特色,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地方性和竞争力。创新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普及的形式和载体,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走出一条反映时代要求、彰显杭州特色、贴近群众需要的社科强市之路。

三是合力强化职能意识,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和凝聚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网络等,广泛性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普及、教育研究等工作,把杭州的发展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社科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

四是树立社科为民理念,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回应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难点问题。深入人民群众,讲清讲透党的理论政策,引导人民群众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8

蔡峻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研究四处处长

新型智库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蔡峻表示,中国智库建设正迎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突出表现为“定位部门化”“思路一般化”“工作碎片化”“发展同质化”等问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针对完善新型智库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并对新型智库的目标、功能、组织、体制机制做出了方向性指导。”

据他介绍,围绕“城市学”这一重大命题理念,杭州城研中心先后累计承担、开展国家、省、市各类纵向课题以及各类咨询研究百余项,累计为数十万人开展了城市学干部培训;以“(中国)城市学年会”为核心先后举办各类城市学学术活动数千场;先后编纂出版《城市学文库》27种,《杭州全书》400余册。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在新型专业智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经验成果,可为各科研院所、智库贯彻 《条例》的精神提供借鉴。”蔡峻表示。

9

姜方炳

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员

姜方炳重点围绕如何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打造杭州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阐释了自身看法:

要找准推进“两个结合”的研究载体。具体到杭州市,“八八战略”和“宋韵文化”相关课题的研究,是推进“两个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载体。“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宋韵文化在概念内涵、历史脉络、具体形态、重要价值上,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要加大对本土化研究的关注和支持。杭州要在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两个先行”中肩负起省会城市的担当,就要进一步加强对杭州现象、杭州方案、杭州经验的总结性和阐释性研究,而且要将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要进一步健全学术出版资助机制。杭州市属研究机构中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缺乏,可以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既有的学术期刊,助力其加快成长为杭州本土的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我们找准推进“两个结合”的研究载体、加大对本土化研究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健全学术出版资助机制。”姜方炳表示。

10

李洪波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杭州要立足浙江、借鉴省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构建杭州风格、杭州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李洪波认为,在奋力实现“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十分重要、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他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要练就过硬本领,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还要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要有甘做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领悟,坚持科研绿色,守护科研生态,锚定精品目标,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此外,李洪波还提出要树立“大科研”观,实施“六大”战略,即“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大平台、大团队、大转化”,在“八个一批”上下功夫,即承担一批重大委托项目、发表一批权威期刊论文、获得一批高等级奖项、出版一批皮书系列著作、递交一批决策咨询建议、搭建一批科研平台、培养一批理论人才、打造一批学术理论高地。

11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012
版权信息 © 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累计访问量:   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