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弘丰中心杜卫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来源 : 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作者 : 吴冠达     时间 : 2022-08-31  点击 : <span id="hitcount2744779">167</span><script src="https://search.hznu.edu.cn/zcms/counter?Type=Article&ID=2744779&DomID=hitcount2744779"></script>

近日,我校弘丰中心杜卫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被学界广泛地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前沿、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

1

2

3

4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认知、道德和审美构成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科学认知的目的在于求真,发展智力;道德实践求善,培养德性;而审美体验追求美,陶冶人的情感。艺术的作用和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它无法被认知思维或者道德实践所取代。相反地,三者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艺术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

作者还认为艺术凭借想象创造虚拟时空来建立主体与对象间的体验性关系,超越了“物性”,彰显了人的灵性。因此,艺术也提供了一种对待世界的超越态度。论文指出,一方面, 审美非功利性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王国维等人提出的艺术的“无用之用”的观念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去除过分的私欲一向被视为个人心灵修养的核心目标。近现代中国美学家王国维、朱光潜等人同样认为审美和艺术可以帮助人摆脱利害束缚,“怡情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人文价值既体现为“无用之用”,也表现为“有用之用”。中国现代美学实际上将审美无利害性与中国哲学关于减少人的欲望的一贯传统相结合,产生了极具本土特色的现代性美学思想,即“审美功利主义”。

文章强调,个体受艺术的长期浸润可以提升修养。而经典艺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了一定群体的艺术知觉样式,可以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灵和情操。此外,艺术作为超越性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抵御市场思维和资本逻辑的消极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作者看来,艺术最根本的人文价值在于能使人创造一种艺术人生。艺术人生超越了物质层面以及人的生理需求和对功利的追求,达到冯友兰所论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诗意的“天地境界”。

杜卫教授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观点,继承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思想相互融合,是当代中国学者探索西方美学本土化过程中完成的一项标志性的成果。

作者简介:

5

杜卫,文学博士,我校原校长、弘丰中心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首届教育部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学术研究主要领域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美育理论、艺术理论和高校通识教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四项,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出版《走出审美城》《美育论》《审美功利主义》《心性美学》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012
版权信息 © 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累计访问量:   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