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胡俊副教授等著《中国画写意传统的世界性研究》2019年7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重点)项目成果(批准号:07AF05;艺规结字【2015】02号)。此项研究的成果使我们进一步确认中国画的“写意”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写意”具有中国美术“民族性”的特征,但同时它也是“世界性”的,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美术的重大贡献。拒绝“世界性”而片面地强调“民族性”,事实上悖离了中国画写意传统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民族主义”观念对“民族性”美术传统的自我伤害。对这一“世界性”的清晰认识,是中国画写意传统在21世纪能够重新焕发青春的必要条件。
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书提出:中国画写意传统是中国美术 “民族性”的核心,但这一“民族性”从其形成发展,到成熟传播均具有“世界性”。
本课题从四个角度分七个章节对中国画写意传统的“世界性”进行讨论。首先,在《中国画写意传统的核心元素》章节,对“写意”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厘清;然后,用四个章节讨论了中国画写意传统的“世界性”形成、传播、表现方式,分别是《青花蓝中的中国“写意”世界》、《中国画写意传统与伊斯兰美术传统的可比性》、《中国画写意传统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绘画的可比性》、《“全球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风”的传播》;之后,在《中国人看待西洋美术的立场》章节,讨论了明清以来中国画写意传统面临新的世界美术格局时,中国人所持的主流立场。最后,《荆浩<笔法记>英译及当代应用》章节,是对中国画写意理论“世界性”的应用实践。
本书通过美术史研究、美术理论研究探讨中国画写意传统形成的背景,并讨论它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首先,根据对中国画写意传统形成过程的美术史研究,提出这一“民族性”的传统并非中国所独具,而是为中西亚多民族所共享并共同创造的,是欧亚大陆美术文化交流的自然结果;中国因其在“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成为这一美术交流最有创造力的国际中心;中国画“写意”传统,不局限于文人写意画,其影响也不囿于绘画,工艺美术,尤其是出口瓷绘,是推动“写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画“写意”传统曾经通过“中国风”的形式对欧洲美术文化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并促成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发生。因此,中国画“写意”传统本身不仅具有“民族性”,还有“世界性”。
书中有许多图片是第一次发表的珍贵研究资料,本书实验一种“文译英,英译汉”的转化方式,来翻译古典“写意”理论,以使它的文化内涵得以更充分的显露出来,并能在当代国际化语境下运用。本书力图使中国画“写意”传统的“世界性”呈现出来,为中国画的民族传统发扬光大创造理论条件,在学术上支持中国画及其“写意”传统的艺术创新,并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民族美术与当代美术进行有益的对话。
作者简介
胡俊(博士),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游学研究院院长;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区主席;国际创造性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协会(IACAET)科研专委会委员、亚洲区理事;《创造性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CAET)期刊编委;香港教育大学博文和社会科学院“学院发展顾问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艺术无障碍”公益项目发起人。
论文Ma as a Machinic Component获得“2020年(美国)教育学教授学会杰出著作荣誉奖”;专著《中国画写意传统的世界性研究》获第21届浙江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