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教师邓天中于2015年3月22日到3月26日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参加由“跨学科网络”(Inter-Disciplinary.net)主办第5届全球“创痛:理论与实践”会议(5th Global Conference of “Trauma: Theory and Practice”)。此次会议共收到全球90余份参会申请,最后,主办方经过双盲审选定了30余篇论文进行大会交流,来自19个国家的大学研究工作者、教师、独立研究人参会。
邓天中提交的会议论文题目是” Traumatic incontinence of old age in contemporary fiction”(《当代小说里老年失禁创痛》),提出的主要观点包括,便溺描写已经从乔叟、弥尔顿传统的文化禁忌、幽默式书写转变为细腻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论文以英国作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的《聋刑》(Deaf Sentence)、多丽斯·莱辛(Doris Lessing)的日记体小说《简·索默斯日记》(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和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传记作品《遗产》(Patrimony)中的老年形象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当代作品中老年失禁所产生的便溺现象,作为当代文明“最后的禁忌”,实际上起着死亡隐喻的文本功能,老年人在遭受失禁痛苦时,比起自身所遭受的卫生与文明不适而言,他们更加害怕被别人,特别是亲人以外的其他人了解他们的失禁现状,这也导致了老年人避众与广场恐惧心理。便溺带来的文明冲突给亲情、伦理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上一代人的便溺失禁,下一代人虽然努力希望将便溺“圣洁化”,看到老年生命“婴儿化”的逆转。各国学者会上会后围绕该论文进行了丰富的讨论,提出许多积极的建设性反馈。
各国学者在本次会议上围绕创痛主题,分别就创痛的文学文本呈现方式、创痛的产生根源、创痛的文化特征、创痛的社会救治,以及创痛的升华与艺术救赎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陈述与论证。面对生活在“创痛文化”之中的当代人,会议代表积极思考会议使命,制定进一步展开全球跨学科合作研究,各国学者都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与研究申请,不少学者当场表达了新的合作意图,为明年的创痛会议提前打下了良好基础。(外国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