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为教师和研究生分别作了题为 “SFL与语码理论的对话与合作”和“语义波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的讲座。
关于“SFL与语码理论的对话与合作”,朱教授详细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码理论的五个阶段互动发展关系。在第一阶段,两者之间的对话内容主要围绕“语码取向”展开,主要参与者有:Bernstein, Halliday和Hasan;第二阶段SLF和语码理论的互动发生在Bernstein创建的教学话语理论与悉尼学派所进行的以语类为基础的读写教学研究;第三个阶段的交流重点是探讨知识界和教育界所采用的不同的知识结构及其符号表达形式,尤其是话语范围的表达形式;在第四阶段,朱教授介绍了专门性概念,并强调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意义的表达策略,因而需要不同的合法意义生成基础。在最后一阶段,朱教授介绍了有关语义性概念,让在场师生了解到了什么是“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此外,朱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LCT(合法化语码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语义波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的讲座中,朱教授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JIM MARTIN和社会学家KARL MATON的相关观点,并讨论这些观点对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朱教授向我们介绍到:这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义波的形成和推进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讨。MARTIN认为如同节奏有层次一样,语义波也有层次,可以划分为轻波,中波,大波三类,他提出了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两个分析步骤。紧接着朱教授又介绍了MATON创立的合法化语码理论。MATON认为语义波的产生与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直接相关,并且指出了学习过程就是“解包(unpacking)-重新打包(repacking)”的过程。最后,朱教授对两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语义波最重要的形成机制都是新信息的引入,任何一个语篇意义的展开都是由旧信息引入新信息,新信息经过解包变成旧信息,而这个旧信息又引入更多的新信息这个反复出现的过程来实现的,这是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
在讲座过程中,朱教授用浅显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具体的事例阐述学术观点,使在场师生获益匪浅。在最后环节,朱教授还为师生答疑解惑,使大家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码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